Khan Academy - Microeconomics (1)

经济学就是把‘有限资源’做‘最适当的安排’,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英语:microeconomics),又译微观经济学,有时称为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重视需求与供给,如何影响个人,达成交易,并形成市场中的均衡价格。

微观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定和行为影响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谁负责决定价格、或者反过来,价格怎样决定物品和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微观经济学可以说是相对于宏观经济学,后者关注经济活动的总体,研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微观经济学的目的在于透过分析形成众多物品和服务相对价格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些有限资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用途上,在这里效率问题并非首要。

微观经济学的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个人”(individual)是所有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而“个人”(经济人)会理性地取舍、决定。而第二个基础假设是:每个人都会在有局限的情况下极大化自己的利益
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供应和需求中,经常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意味市场上有很多买方和卖方,及当中无人有能力明显地影响物品和服务的价格。然而,由于有些个体买家或卖家有能力去影响市价,这个假设在现实并不成立。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F

在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或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简称PPC或PPF)是指用来描述在已知条件下,两种产品之间在用尽所有资源、技术的情况下所有的生产组合的可能,在平面图上所形成之轨迹。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模型,这模型有数个假设:

  • 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源是存在稀少性的
  • 经济体系只能用其所有的生产资源生产两种产品
  • 经济处于静态,生产技术没有改变

生产可能性曲线便表达了在资源用尽的时候,两种产品可被生产的不同组合。换句话说,曲线上的移动均反映了机会成本,因为生产资源是有限的,经济体系的生产组合不可能在曲线右方,要想多生产甲物品,便必须放弃某数量的乙物品,省下资源作甲的生产。另一方面,曲线上的生产组合又代表最高效率的生产,没有任何资源闲置。处于曲线以内的区域,生产组合可生产,但生产效率较低,因为资源未被尽用。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概念和等优曲线有少许相同之处,两者均牵涉到边际替代率的概念,从生产角度(生产可能性曲线)或消费角度(等优曲线)都反映了机会成本。

A common PPF: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递增机会成本):
opportunity_cost

A straight line PPF: 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固定机会成本):
opportunity_cost_straight

An inverted PPF: de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递减机会成本):
opportunity_cost_inverted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称为“替代性成本(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语的“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只要有选择、取舍存在,机会成本便存在。理性的经济人力求把机会成本降至最少,这意味着为了现行选择所放弃或牺牲的代价也是最少。

例如一名农民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则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养鸡的机会成本便会是放弃养猪的收益。

  • 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
  • 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一个项目;
  • 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
  • 例如看电影时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戏票的价钱既付,是沉没成本;
  • 机会成本=外显成本+隐含成本。外显成本即实际的支出;隐含成本则为时间、效益等等。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亦作增量成本(Marginal Cost 或 Incremental Cost),指的是每增产1单位的产品(或多购买1单位的产品)所造成的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还是这个例子:生产一辆新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其他成本的定义:

  • 固定成本指不随着产出变化的成本,长期来看,所有的成本都可以看成变量。
  • 变动成本指营业成本、最初成本、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等。这些都随着产出而直接变化,例如劳动力、燃料、能源和原材料成本。
  • 平均成本指每一单位产出分担的总成本。
  • 平均固定成本指每一单位产出分担的固定成本。
  • 平均变动成本指每一单位产出分担的变动成本。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经济学名词,指如果再多销售一单位的产品将会得到的投资回报率,或目前最后卖出的一单位的产品所得到的投资回报率。边际收益在实现利润最大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量,一般认为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时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因为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如果再多销售一单位产品并不增加企业的利润。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再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可能反而会使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使企业的利润减少。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或相对优势是经济学的概念,解释了为何在拥有较低的机会成本的优势下生产,贸易对双方都有利。可分为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当一方(一个人,一间公司,或一国)进行一项生产时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比另一方低,这一方面拥有了进行这项生产的比较优势。
没有任何一方在所有物品的生产上均享有比较优势,所以比较优势的本质是互利的,双方通过交易可以超过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A:1cups=3plates
B:1cups=1/3plates
A生产一个杯子的机会成本是3个盘子,B生产一个杯子的机会成本是1/3个盘子,那么就说B相对于A生产杯子具有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由亚当·斯密提出。当比较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与另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生产率时,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知乎-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和相对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的区别是什么?

绝对优势是指某一生产方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比另一生产方高。比如,A生产一辆汽车需要2天,B生产同样的一辆汽车需要3天,则A的生产效率比B高。

相对优势指的是某一生产方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另一方。比如同样的,A生产一辆汽车需要2天,B生产同样的一辆汽车需要3天,但是B用3天时间可以生产5辆自行车,而A用2天时间可以生产10辆同样的自行车。这样看来,如果A不生产汽车的话,他可以生产10辆自行车,换言之,他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10辆自行车;而B如果不生产汽车的话,他可以生产5辆自行车,换言之,他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只有5辆自行车。

所以在这个例子中,A拥有生产汽车的绝对优势,因为他的生产效率高;而B拥有生产汽车的相对优势,因为他的机会成本低。

需求与供给

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是一条经济学定律,断言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当一物品价格增加,其需求量会下降,反之亦然。换言之,根据需求定律,若以竖线为价及横线为量,当中的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又换言之,价格与需求量是需求定律中的两个变量,而定律约束了这两个变量是反向函数。

需求定律成立的前提是,其它因素保持不变。其它这些因素包括收入、人口、偏好变化。收入增加时,一般商品的需求会增加;人口增加时,需求也会增加;偏好变化时,需求也会相应变化。

需求曲线是显示在特定时间内,某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反映了需求表两个向量的线性关系。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需求是指有意愿(willingness)并有能力(ability)消费某种商品的欲望,是需求量与价格关系的集合,而在某一给定价格下这一欲望能促使完成的交易量就是需求量。
**需求是个函数(集合、曲线),需求量是这个函数的具体取值**。

需求曲线平行移动的例子:需求变更,需求量与价格曲线不变,需求曲线左移或右移:
Supply-and-demand

一般情况下,供给定律描述的是: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当一件物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会上升,反之亦然。换言之两者成正比关系。
供给曲线是显示在特定时间内,某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反映了供给表两个向量的线性关系。

当价格很低的时候,需求会大于供给;而当价格很高的时候,供给会大于需求。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会有一个交点,只有在这个交点时,才不会有短缺或剩余,这便是**市场均衡**。
在经济学中,经济均衡或市场均衡指的是市场达到以下的条件: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达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那个价格。
Price_of_market_balance
当价格高于均衡点时,供给将会有剩余;相反地,价格低于均衡点时,供给将会有短缺。不同的供给曲线和不同的需求曲线有着不同的均衡点。

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

正常商品是收入增加时,需求会增加的商品,这是最一般的情况。但存在一种劣等商品,这种商品在收入增加时,需求不但不增加,反而会减少(因为收入增加,有更多的预算购买更好的商品,此商品的需求量反而下降)。

  • 在经济学上,正常物品,是当实际收入增加后,需求亦会随着增加的物品。经济学上的定义跟物品的品质并没有关系。
  • 低档商品(英文:inferior good),或称贫穷商品,在经济学上指,当一个人的实质收入下降后,需求会上升的商品。例子有:长途汽车(相对飞机)、快餐食品(相对餐厅)。要注意的是,低档商品是相对的,按某人的收入水平而各有不同。一个人的低档商品,对于另一个相对收入低很多的人来说,可能是正常商品。

需求价格弹性

价格的需求弹性是说,当价格改变一定百分比时,需求会有多大改变。当需求改变的百分比值大时,称为有弹性的;当需求改变的百分比小时,称为无弹性的。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在经济学中一般用来衡量需求的数量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化的弹性。通常来说,因为商品价格的下跌会导致需求数量的增加,反之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减少需求;所以一般情况下价格与需求成反比,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负数。

  • 缺乏弹性:通常来讲,当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小于1时,这个商品可以称为缺乏弹性;即:当商品价格产生变动时,对需求的影响较小。
  • 富有弹性:反之当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时,这个商品可以称为富有弹性。
  • 完全无弹性:需求弹性为0时,则代表完全无弹性,即此商品存在着与价格无关的刚性需求。
  • 完全弹性:需求弹性为无限大时,则代表该商品具有完全弹性,即使价格产生轻微变动也会使得需求全部消失。
  • 单位弹性:当需求价格弹性恰好为1时,称此商品拥有单位弹性,此时可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需求的价格弹性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 替代品的多寡:一件商品的替代品愈多,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就愈大(价格十分影响需求量)。以饮品市场为例,有百事可乐,有可口可乐。对可口可乐的需求弹性自然高。
  • 该物消费支出占总所得的比例:报纸非必需品,但是因为只售1元,占消费者的支出比例不大,需求弹性便低。
  • 必需品或奢侈品:一般情况下,必需品由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量的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需求急剧变动,因此必需品被认为是缺乏弹性的,而奢侈品则是富有弹性的。
  • 随着时间的长度增加,商品会愈来愈有弹性。(人们会通过不同方式调节需求量,对价格越来越弹性敏感)

总收入也就是价格乘以需求量,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对总收入的影响:

  • 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时,总收入会上升;(价格降低1%,需求量增加>1%,所以总收入增加)
  • 单位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入不变;(价格降低1%,需求量增加1%,总收入不变)
  • 无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入下降。(价格降低1%,需求量增加<1%,所以总收入减少)

供给的价格弹性有时候也被简称为供给弹性。它表示价格变动1%引起供给量变动的程度。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同需求的价格弹性一样,也是由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确定。

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交叉弹性是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也是一种弹性。它体现的是相关商品价格变化时,我们所考察的商品需求变化的强弱。
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是指某种其他物品的价格每变化1%,会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由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推导出替代品、互补品这两个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A商品的B商品进行需求的交叉弹性比较,Px表示A商品的价格,Qy表示B商品的数量,
则交叉弹性为:

  • 当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正值的时候,A和B均为对方的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 当需求的交叉弹性是负值的时候,A和B均为对方的互补品(Complement Goods)。
  • 当两商品相互独立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零。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购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购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了购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例如某场电影票价为20元,可是消费者认为其应价值50元,那么消费者剩余则是30元。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意思是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如电影公司提供一部电影的成本是5元,可票价是20元,那么生产者剩余是15元。生产者剩余衡量生产者所得到的额外利益。

总剩余(total surplus)是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总剩余可以衡量社会的经济福利。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从参与市场活动中得到的利益,而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利益。因此,常把总剩余作为社会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
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又称死三角,指由于垄断定价(monopoly pricing)、政府税制等因素引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不到的那部分,使资源得不到最佳限度的分配。在经济学领域中,经济行为所产生出来的效力是用经济效率来衡量。经济效率与物理上的效率不同,经济学效率是指物品得到最有效的分配。
无谓损失的原因可能包括垄断定价(人工短缺的情况下),外部性,税收或补贴,价格和法定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包括最低工资)。长期的无谓损失也可能被称为“垄断或税收的超额负担”。
Deadweight-loss-price-ceiling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通常在竞争市场中,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并且是等于边际收入MR(marginal revenue)的,然而在垄断的情况下, 价格是由垄断者决定的,因而垄断者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选择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MR=MC时的产量进行生产,而此时出售的价格为图中B点而不是对于社会来说最理想的图中A点(通常为供求曲线相交的点)。

政府设定最低工资:http://open.163.com/movie/2011/11/J/F/M8LHSGLJP_M8LI3PLJF.html

  • 生产者:雇员,提供劳动力,获取工资;
  • 消费者:雇主,提供工资获取劳动力;
    设置最低工资(抬高市场价格上限),需求量降低,会导致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生产者剩余增大(雇员利益),消费者剩余减少(雇主利益)。

税收和无谓损失:http://open.163.com/movie/2011/11/S/1/M8LHSGLJP_M8LI3P6S1.html
税收会导致供给偏移,产生新的均衡价格(增高)与均衡量(降低),社会总剩余减少,产生无谓损失。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都会减少,共同承担税收收入与无谓损失。
针对完全无弹性需求(必需品,不会随价格变动而降低需求量),税收基本不影响生产者剩余,而是才消费者剩余转移到税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