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防剁手指南

起初,他们发京东红包二维码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逛京东。
接着当他们发淘宝红包口令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淘宝会员。
最后当他们发来拼多多砍单链接时,
我说我没下载拼多多,
结果他们更兴奋了,说新用户砍得更多…

又双叒叕到一年双十一购物节,今年意外地发现并没有什么想买的东西。可能是因为618购物节已经把钱花光了,也可能是攒钱等着黑色星期五海淘呢,也可能是因为消费投资观念有了改变,总之,今晚可以睡个甜蜜安稳觉了(Sean Sweat Sleep)。

近期看到讲解双十一套路的两个有趣视频,分享出来,同时也分享下什么才是一个好的消费观,如何才能防止在双十一剁手,希望大家今晚都能睡得安稳。

经济学就是把‘有限资源’做‘最适当的安排’,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通过价格歧视(调高价格 + 复杂的优惠手段),目的是让资本可以从消费者手中榨取更多的利润。 调高物品价格,并发放优化券,但是优惠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获得,从而通过时间成本来进行消费者分类定级,从而压榨富人的消费者剩余价值,并且挣到穷人的钱。

双十一是信息技术进步的经济学倒退

其不透明的价格调整及优惠政策,属于一种形式的成本欺诈,增多消费者的比较成本,社会福利倒退。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五分货。
消费的主体,是“你”;你购买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参数、效用、评分。
一切应该以你自己的主观感受总效用最大化为出发。如果昂贵只能带来微小的提升,甚至你主观感受不到差异,那就不是很值得。
尤其值得花的,是那些对你而言从无到有的东西,这时候总效用最大。
不要追求绝对的好,只要求相对的好。性价比,收益明确。

消费品的规律是,质量或性能达到一定基数之后,再往上每提高一点点都会急剧增加成本。价格和品质之间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指数关系。 知乎有一种论调,“一定要在可以承担的前提下买最好的”。这个话太模糊,什么叫可以承受?一个月入5000的人,理论上也可承受一顿人均1000的晚餐。但极少有人这么干。一个置装费一共才5000的毕业生,要是都听知乎上的,一双好皮鞋就花完了所有额度。高级皮鞋好不好?肯定比便宜的要好。但是对他的提升,有没有配齐其他初级装备那么大呢?

我之前就是因为知乎上的这个论调(“一定要在可以承担的前提下买最好的”),树立了「要买就买承受能力里最好的东西,一步到位」的消费观念。凡是要买东西,都是在网上搜测评,买最好的东西。东西买回来,确实好用,但是欲壑难填,你买了7k元的电视,就会想着2w的电视是不是更好,你买了3k的吸尘器,就会想着6k的吸尘器是不是更好。再看看手中的电视、吸尘器,是不是就没那么“好”了?

衡量一件东西「贵不贵」,不在于其绝对价值,而在于你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是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与之相对的是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这两个概念在环境价值评估的时候经常会用到。 你要想买,就多听周围人说说产品的好,多看看产品的宣传和广告,提高自己的支付意愿;你要不想买,就和这些信息隔离开来,以降低或稳固自己的支付意愿。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后来逐渐接触了一些断舍离的思想,也开始认真考虑,到底我是否需要这些东西?它们可能满足了其他人的需求,对其他人很值,但是对我而言,值不值?我开始考虑我的感受,去思考我的需求是什么,而不再只是因为网上一片好评而去购买一件东西了。

金钱最有价值的用途就是购买时间。(钱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换来更多时间,让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认清并接受自己能力的边界,依此合理“使用自己”,并用工具来扩展边界。
低品质的生活习惯,是需要巨大的人生成本来维持的。为低劣习惯支付的成本,重一点是自己的生命,轻一点是自己的人生。

当然,减少物质依赖,而非完全不依赖物质。上面说了很多不要花不该花的钱,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该花的钱也不花。这里用的是“投资”,而非“消费”。很多人的消费观念是极致的节俭,能不花钱就不花钱,然而这也是一种有问题的消费观念。和过度消费浪费时间成本一样,因为省钱而浪费的,可能是自己宝贵的时间、健康、人生。

  • 消费转化的,通常是一些不再转化成现金资产的其他资产。
  • 投资,至少是从目的上来讲,是希望转化的资产,能产生更多的现金资产。
购物一定要考虑隐性成本。
便宜的东西有好货,但是不符合时间成本。
消费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花钱的时候考虑隐性收益与成本,学会花钱买时间。多关注消费的隐性收益。

挑东西的过程,本身就是时间成本。很多人并不知道或者没有算过自己的时间有多贵。购买东西,在网上看看测评是好事,但是沉迷测评陷入细节就不是好事了。对各种耳机的各种性能指标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不如买回一部耳机安静听首音乐。

如果你不需要一个东西,只是看到便宜才买,你买的越多,亏损的越多。
想买的东西一个星期以后再买,到时候就知道是不是真的想要。
任何带来兴奋的产品,在使用两周后都会显得平庸。
超出承受能力的奢侈品可以买,如果你的生活真需要靠这种东西来慰藉。
我在生活中遇到不便之处后,觉得自己需要某样东西,就买。我看了知乎某回答、微博某热帖后,觉得自己需要某样东西,就不买。

明确自己的需求,买刚好能满足需求的东西,不能为了一根香肠买下整头猪。
购买耐用品的时候用价格除以预计的使用频率,再去衡量价格高低。

消费一件物品,如果是出于长期获利,那就看自己的钱是否能长期支付。如昂贵的面膜,一两次是没有用的,如果你的消费力只是这种水平,这就是没必要买的东西。作为男生,皮肤护理很重要,但是为了护理就买昂贵的 SK-II,对皮肤的护理有必要到这种程度吗?不如买几百元的护肤品,养成坚持护理皮肤的习惯。

限制消费一定会影响幸福感吗?

对消费进行有效的规划和限制,是可以有效提高消费幸福感的。
有限的预算会促使我们优先考虑最需要、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想到什么立刻就买。这会提升单位消费的利用率。
不买没用的东西,省下的钱买最好的必需品。
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财目标明确消费预算。
用更便宜的价格实现了和高价产品一样的功能,幸福感至少翻倍。而且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东西,往往其实都不贵。

有计划的消费反而能提升幸福感。这个幸福感的提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 提高单位消费的效率;
  • 高储蓄带来心理上的正面暗示;
  • 财务稳定改善生活的波动;

「愿望清单」,清单能够给消费欲望一个沉淀的过程,把真正必需的物品和一时的冲动分开。很多东西几天之后再看清单,就完全没有消费的欲望了。